为迎接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,6月8日,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展“童心探史迎六一·巧手非遗织童梦”主题活动。活动以“校史探秘+非遗体验”为核心,通过沉浸式互动让儿童感受历史温度与传统文化魅力,吸引多名儿童及家长参与,反响良好。

活动首站设于三明学院校史馆。志愿者化身“校史讲解员”,以“学校成长故事”为主线,通过老照片、实物展品及趣味问答,向儿童讲述学校从建校初期到如今的发展历程。“这张照片里的教学楼现在还在吗?”“学校以前的运动会是什么样的?”孩子们稚嫩的提问中满是好奇,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一解答,将“校史知识”转化为“可触摸的童年记忆”。互动环节中,儿童通过“校史拼图”“年代物品猜猜看”等游戏,加深对学校历史底蕴的认知,现场氛围活泼。

随后,儿童走进518众创空间,近距离接触3D打印、手工模型、科创作品等。志愿者结合展品功能,以“小发明大用途”为主题。不少家长表示:“没想到大学的科创空间这么有趣,孩子回家路上还在念叨‘以后也要做小发明’”。

活动压轴环节聚焦非遗体验——竹编教学。在厚德楼教室,志愿者化身“非遗小老师”,从竹编历史讲起,演示“挑一压一”基础技法:“竹条交叉时,一根挑起、一根压下,就像小朋友排队一样,要有秩序才能编出好看的图案。”孩子们手持竹条,跟着步骤反复练习,尽管初期手忙脚乱,但在志愿者手把手指导下,逐渐编出杯垫、小篮子等简单作品。“原来竹子还能变成这么漂亮的东西!”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,孩子们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。竹条的经纬交错间,非遗技艺的种子悄悄埋进儿童心中。
此次活动既是儿童的“探索之旅”,也是志愿者的“实践课堂”。对儿童而言,校史参观让他们理解“成长与传承”,创客空间激发“观察与创造”,竹编体验感受“耐心与匠心”;对志愿者而言,从策划活动到全程陪护,既提升了沟通协作能力,也在“以童言讲历史、以童趣传非遗”中,深化了对校史文化、传统文化的认同。
(经济与管理学院/供稿)